我們台灣這些年

我們台灣這些年

之前一直看到這本放在客廳的書
“我們台灣這些年”
作者是台灣人 主要是寫給大陸人看的
所以台灣本身沒有賣

因為最近想把手邊的書看完
所以也把這本書列進書單中了

感想是 大家的童年都是一樣的

正因為一樣 所以對台灣人來說可以引起共鳴
難得的是 明顯地作者有回過頭去查閱當時的資料
像是台視中視華視的分水嶺
李登輝接任總統的那一段變動
還有榮民的問題等等

這些東西發生的時間我們都還小
也都不清楚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只知道父母長輩們憂心忡忡

這些在小時候所累積的疑問
這本書裡面有者完整的解答

他可以說 正是作者本身的一個回憶錄
記錄他從小時後到現在所經歷的種種事變
還有其背後的原因

好書 值得一讀

史上最強日本史

史上最強日本史

由大陸的青年所著的”史上最強日本史”
讀起來整體感覺很好
因為他是用類似故事的方法去敘述的
比起一般的歷史書籍好讀很多

比如說 某場攻城戰
一般的歷史書籍大多是平鋪直述
“織田方人數兩萬五千人 上杉謙信方人數三萬五千人…”
感覺只是單單的資料
真的要記憶或是閱讀都還蠻費腦筋的

不過目前大部分的史書都重新編寫過
用史料作為故事的根據
再以作者自己的理解和判斷作為文筆
相對之下就很引人入勝

在閱讀的過程中
似乎可以感覺到織田信長的謀略和戰國各大名的陰謀詭計
也可以感覺到後路被人抄了之後 必須留下來拖延敵方將領的無奈

寫得很好 這是總評
也因為這本書的關係
終於將日本戰國的一些人物的背景弄清楚了

像是阿市是織田的親妹妹
茶茶是阿市的女兒
本多忠勝是家康的家臣
服部半藏是祀奉松平家的土豪

歷史的人物在眼前漸漸明朗
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在眼前展開

不過有趣的是
寫”明朝那些事兒”的當年明月
對於明朝時期日本侵華的事件所做的描寫
感覺負面描寫居多

其實原因在比較兩本書之後可以看得出來
當時日本統一之後  多餘的戰力無處發揮
所以就往當時的中國送
順便靠打中國賺點外快

可是 在明朝的正史裡
對於這場戰爭 著墨卻少得可憐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C%9D%E9%AE%AE%E4%B9%8B%E5%BD%B9 Wiki的資料

朝鮮戰爭 最後以日本的失敗為結尾
其實也不能怪日本
畢竟日本各個戰國大明所擁有的軍隊大約就在五六萬上下
可是中國就是地大物博
隨便一個叛亂牽連人數都可以破十萬
像是日本史裡面說的
“本多忠勝帶著七百足輕(步兵)應戰”

七百?!太少了吧
玩富甲天下時放這樣數量的士兵在城裡根本就是等人家來挑野戰的
隋末唐初的農民叛亂人數都可以達到二三十萬之譜
就連走精兵路線的瓦岡軍人數都維持在五千上下

另外 在戰國時期兩國相交戰的戰鬥總人數大多在七八萬上下
其實這樣比較起來
戰國的人數就少很多

少歸少 每個國家的歷史都有相對應的背景
歷史的唯物史觀
要以當時的時空背景去探討當時的決策
不能以現在的價值觀和想法來斷定
這樣在讀歷史的時候
才不會見樹不見林

戰國就是一場遊戲 – 韓單

戰國就是一場遊戲

之前在中正紀念堂有晒書節
當時買了幾本跟戰國有關書籍
單是因為其中參雜了太多鬼怪傳奇
大大減低了該書的可看性
因此就束之高閣了

之後在上海書城找到的這一本
可看性就大大提高了

戰國就是一場遊戲 – 韓單

我所注重的部分
不是史實或是編年史
而是在一連串的行動之中所隱藏的真正目的

戰國 可以把它想成在一個地方有著許許多多的國家
聽起來好像沒甚麼新意
但是光是三國時代的蜀魏吳就可以鬧翻天了
戰國的國家不只七個
所生出的光輝也是同樣的偉大

每個國家要出兵征服其他國家的時候
另外幾個吃飽沒事的國家一定會出面阻止
說認真的 這些來阻止的國家根本就不是甚麼慈善團體
只是因為只要有國家兼併了其他國家
戰國的平衡就會被打破

接下來 就是謀士的登場了!

戰國的時代 沒有甚麼兵書
所有的戰鬥手法 陰謀陽謀 都是要自己去想的

像我們熟知的完璧歸趙
霍相如把和氏璧交給秦王的時候
已經知道對方根本沒有要屢行以十五座城池交換的意思
可是在場有其他國家的使者 
命可以不要 可是國家的面子是要顧的
硬搶一定搶不回來

這時 該怎麼辦?
要怎麼樣才可以讓秦王把和氏璧還來?

很簡單…

“報告秦王!這塊和氏璧…該怎麼說呢…其實有個瑕疵的說”
“喔? 那給本王指來看看”

說著說著 秦王就把和氏璧還給相如兄了

之後就是大家熟讀的歷史了
相如抓著和氏璧說 我要跟和氏璧跟存亡!
秦王急了 告訴他十五座城池之後就會準備好了
請相如不要衝動

一句話牽動全身
要說最會唬爛的
大概就是縱橫家了吧

出爾反爾 用幾句話消彌大戰於無形
讓幾百萬人無家可歸 讓大地失去生機

細觀戰國之後
這樣的事情不用國君來淌渾水
憑的就是縱橫家的幾句話
為什麼說樹大招風?
為什麼說牽動到他人的利益會有危險?

因為只要有人贏 就有人輸
很難保證這些輸掉的人不會在後面給你捅一刀
到時真的怎麼倒地的都不知道

所以在發展的時候要注意所牽連的人事物
並時時刻刻注意身邊的動靜
才可以明哲保身

戰國 其實跟現在的社會
應該沒甚麼兩樣

隋亂 讀後感想 –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終於把隋亂看完了

由酒徒所寫的隋亂 故事發生在隋末唐初
以一個亂世將至的時代為背景
描述一個試著貫徹心中信念的少年的事蹟

李旭 字仲堅
對於本書的評價 我給五顆星
本書的可看性和精采性完全不輸當年明月所寫的”明朝那些事兒”

我將以個人所得到的感觸分類描述

1. 官場的貼切形容

人要適應環境 很久之前聽過這個說法
在李旭所屬的這個時代 官場的險惡 遠遠超過其字面所表現出來陰險

爾虞我詐 簡簡單單的一招
就可以讓人死無葬身之地
簡單的幾句話 就可以擠死自己的死對頭
簡單的謀略 就可以得到江山

官場上的險惡 盡現於本書中

不論是在明朝那些事兒或是隋亂
對於人心險惡和官場的描述都非常的仔細
這個部分可以說是深深的憾動了我
在楊廣昏庸的狀況下 各大家族把持朝政
暗中積蓄自己的力量 表面上表現的像是憂國憂民

私底下 大家都已經準備要放手一搏
中原逐鹿 以家為國
眼前的這個搖搖欲墜的大隋
和龍椅上那個恍神晃了好些天的皇帝

都將是我們世家大族的囊中之物!

花言巧語 演戲 謊言 背叛 出賣
這些東西今天出現在書中
明天 說不定就會出現在身邊

為了自己的利益 不擇手段

我真的希望我能擁有看透陰謀的能力
不過這個能力在我吃大虧之前 似乎是沒辦法形成的
這也讓我想到一句話
“沒有人有義務對你好”
雖然看起來非常令人心寒
但是現今社會上 趨炎附勢不僅僅是句成語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這句話深刻的描述出人性的本質

但是我們能夠非議他嗎?
我們自己 也不是這樣嗎?

2. 戰場的謀略

書中對於戰場上的瞬息萬變也有著深刻的描繪
我也對於能夠意氣風發的馳騁戰場醉心

上兵伐謀 在戰爭還沒開打的時候
將敵我雙方的利害關係闡明
在不費一兵一族的情況下得勝
伐謀 是最高的表現

另外 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
我覺得 這句話需要一定性的體驗才能領悟
簡短的八個字 道不盡那先機

主角李旭從一介平民
慢慢做到了將軍
對於戰場的敏感度要強過其他人
可以在瞬息之間就對於戰場做出正確的判斷
這樣的能力 與其說是天賦
不如說是經驗的累積

“要比對手多想一步” 這是必勝的絕招
在對方尚未出招的時候 勝負就已經底定
這樣的謀略需要多少的經驗才能累積的出來呢

在商場上 也是這樣的吧?
3.主角的成長

其實在看本書的時候會讓讀者有一種跟著主角長大的錯覺
我也是用這樣的心情在閱讀本書的
所以遇到問題的時候 我也會將自己當作是李旭
想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學著用更廣的角度去看事情

我發現 真的有很多的事 沒有表面這樣看起來簡單
每件事發生 都有他的原因
能夠抓到這個原因 就可以掌握主動權

另外的體悟是 人是最難搞的關鍵
書中李旭為了減少後方官吏的牽制
不得以用賄絡的方式 讓他們不要在楊廣面前嚼舌根
阻礙李旭一行人剿匪的行動

說到這點就不得不提一下現在的憤青
憤青 意即憤怒的青年
對於社會上不公的事 勇於表示自己的看法
認為社會不應該有這麼多的規矩

但是那些規矩真的是多的嗎?
雖然在隋朝時官吏之間的賄絡屢見不鮮
但是除非整個體制重新改寫 不然這樣的狀況不可能改善
或者說 有人的地方 就有賄絡 就有後門 就有不平

這似乎是定律 

王安石變法 就是因為牽連到太多人的利益 才以失敗告終
當一個決定關係到太多的既得利益者時
一定會遭遇到強大的反彈
王安石就是在同時得罪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者
才會碰的一鼻子灰

但是我們又不能用這樣的理由去逃避創新
或者做為同流合汙的藉口

矛盾啊 真的是矛盾

要讓大家都有利益可撈 至少不要損失太多
又要能讓大家滿意
這樣的事 古今又有幾回

最後 壯志滿懷的官員墮落了
他們一開始也是帶著改變世界的想法走馬上任
但是長年的官海浮沉 把他們銳利的角都磨鈍了
人也老成了

也變得 同流合汙了

“全殺了吧” 我猜一定有人這樣想
可是 明朝的朱元璋 著名的四大案
哪一個案子所牽連的人沒有少的
隨隨便便拉出去砍的人數就是一兩萬

可是貪汙還是層出不窮
朱元璋砍到累了 砍到手都軟了 而且官員越砍越少 越砍人心越慌
還是有人在貪汙 事件層出不窮

這是為什麼呢?

妥協 似乎是唯一的方案

不得不承認 要去適應的 是我們這些初出社會的新人

隋亂是一本可以令人深思的好書
雖然不敢說有甚麼了不起的體悟
但是對於世事的理解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我覺得這樣就很值回票價了

你就是自己的激勵達人 讀後感

http://www.xiami.com/song/play?ids=/song/playlist/id/393941/type/1

蝦米打碟 很不錯的線上音樂 <<ZWEI II!>>

要說到激勵的叢書 從國中就開始看了
每當心情不好的時候 就會回想一下書裡成功的案例
漸漸的個性也因為這樣成形 變成了現在這樣天兵的性格

我覺得一個人給別人的感覺是從內而外的
內在的修為不夠的話 就算再怎麼傑出
留給別人的評論永遠是負面的
這也是我一直保持著閱讀激勵書籍的原因
同學的相處 做人的道理 
真正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只有在充實的互動能夠實現
自己的夢想才有機會達成

這本書裡面講的東西其實跟常見的勵志書籍不太一樣
作者以本身為例子 將自身的經歷寫出
更顯出正面思考的功用

從小學都三十幾名 到考上公費留學 到韓國教中文 出書 巡迴演講
每一個都是自己實際去求來的
因為對自己的信心 造就了這樣的人生

書中有說到一個觀念
就是Positive Thinking 正面思考
人難免都有負面的想法
比如說要應徵工作 在還沒開始之前
就開始否定自己的可能
可能有內定人選啦 可能有後門啦 自己的實力不如人啦等等的
就像打敗仗的士兵 都會把敵人形容的異常強大 有三頭六臂
藉此掩飾自己打敗仗的事實

不是很可惜嗎? 都還沒有開始 就先否定自己
工作應徵 又不是沒有名額 
既然有人可以選的上

為什麼我不可以!?

其實我很清楚自己的實力
我不是一個聰明的人 
能夠有現在這樣小小的成就 都是靠付出比別人多的努力得來的
我很羨慕那些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可以有成就的人
相對的我必須用別人兩倍 甚至三倍的時間念書
成果還不一定比別人好

像是雅思 我清楚的認識到
自己的英文是多麼的糟糕
每天花在做練習題的時間加上練習英文聽力的時間
已經超越我以前讀書的時間了
但是在做練習題的時候 我發現不管做多少回
成績都沒有上升 反而還會退步

所以 到考前一個月的時候
我用的標準不是一般人的”過就好”

而是 滿分!

朋友們聽到 大多都覺得我又在耍智障了
雅思滿分? 怎麼可能?
來賓能考到6就算奇蹟了

依照我自己模擬的成績 其實連要拿6都有困難
但是為了能順利過關 我用滿分9分的表準在鞭策自己

所以每次做完之後 都會細心的檢討
原因沒有別的 因為我要拿滿分!

這樣的鞭策之下 雅思順利過關了
不多不少6.5 算是沒問題了
雖然跟夢想的滿分差很多 不過算了
有過 就好~

不過英文的作文似乎要多加強
感覺跟小學生的作文沒有兩樣
這樣的寫作是不能過碩士的關卡的

所以 正面思考對人有一定性的影響
不論是想像自己未來的成就 或是未來的生活
都會對自身有一定性的潛移默化

善用這樣的想像力 加上實際的行動
一定能夠達成目標
整個大學生活 也就是因為這樣
有很多特別的經驗和體悟
因為我想要有能力主導自己的夢
要有這樣的力量 不提昇自己是不行的
就像Yes, MAN!裡面一樣
Just say YES, and it may change your life!

總而言之 就像書裡面講的一樣
不論是要讓別人另眼相看
還是帶有復仇意味的進步
都是一個驅使的動力
有這樣的想法 才會有行動

才會有想要的結果

宗教類 – 波斯祆教 Zoroastrianism

 
 
波斯 其實也就是現在的伊朗
是當時雅利安人的後裔
進入伊朗所建立起的宗教
 
因為險惡的天然環境
高原地帶 農耕不易
必須要跟大自然的力量搏鬥
因此發展出了不屈不撓的個性
這樣的個性也反應在他們的宗教上
出現了善惡二元的宗教
 
一方面不氣餒的與自然戰鬥
一方面祈禱善的力量保護
由於這樣信仰的基礎 開出波斯特有的文化
 
教義的部分 我以維基百科的內容為主
 

阿胡拉·馬茲達是代表光明的善神,安格拉·曼紐是代表黑暗的惡神;善神的隨從是天使,惡神的隨從是魔鬼,互相之間進行長期、反覆的鬥爭,為了戰鬥,阿胡拉‧瑪茲達創造了世界和人,首先創造了。瑣羅亞斯德的出生是善神阿胡拉‧瑪茲達勝利的結果,瑣羅亞斯德的精髓每一千年產生一個兒子,他指定第三個兒子為救世主,以徹底肅清魔鬼,使人類進入「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國」。人死後要進入「裁判之橋」,根據其生前所作所為決定入地獄天堂,但在世界末日時都要最後受一次最後審判,惡人的靈魂可以盪除罪惡而復活。種植是善行,所以種地人又叫雅利亞人。

祆教的主要經典是《阿維斯陀》,意思是「知識」,也叫「波斯古經」,主要記述瑣羅亞斯德的生平以及教義。原有21卷,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認為,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的波斯人作戰太勇敢,故毀瑣羅亞斯德教所有經典,所倖存下來的阿維斯陀僅有一卷,而在希臘留有的一部完整21卷抄本後來散佚。在波斯薩珊王朝期間,瑣羅亞斯德教復興,這一卷《阿維斯陀》被拼湊、補齊成為21卷,但與原來的版本已不可同日而語。   –Wiki

不過祆教是目前全世界有明宗教之中最小的宗教
在回教消滅了祆教之後 祆教的人們幸運的逃亡到了印度
才得以保存下來
 
最後 因為祆教產於東方
所以帶有東方宗教的特性
也就是不用武力或政治力量當作傳教的工具
 
這是東方宗教最大的特性 也是最大的不同吧 
 

宗教類 – 佛教釋義

基於在台灣很多人會將佛教與道教搞混
所以聖嚴法師將諸多大中會遇到的問題編列成書
一一回答所有有疑義的認知
 
兩個很簡單的兩個問題
不過我覺得意義重大
 
1. 大修行者能夠代替眾生消業障嗎?
 
在佛教的正信中  並沒有這項認知
對於會有這樣的想法  聖嚴法師認為可能是宗教認知上的差異
像是耶穌代替世人的罪 死在十字架上
以及觀音能夠代替眾生消業障之類的想法
在佛教的正信中是跟因果律不相應的
 
理論是 
眾人都吃飯則眾人都能飽
眾人不吃飯則眾人皆飢餓
一人吃飯不能使眾人皆飽
一人不吃飯 也與眾人的飢飽無關
所以說 個人生死個人了
個人罪業個人消—學佛群疑 p75
 
所以對於佛教來說 有的人為了父母或親人
而發願自己吃素 出家 甚至減壽等的信仰
雖然觀念出自一片好意
但是跟佛法卻不相應
 
那應該怎麼做呢?
 
佛法認為 我們只能以行善 持戒 以及大修持的力量迴向眾生
使眾生獲益!
就像是鏡子接受到陽光  折射至黑暗的所在
使得本是黑暗之處 也能得到光明一樣—學佛群疑 p77
 
 
2. 佛教為無神論的意思是甚麼?
 
這個問題我個人非常的感興趣
因為很多人認為佛教拜的就是菩薩或是佛陀
但是實際上  佛教是無神論的
這個無神論 又跟我們所認知的無神論不太相同
 
宗教 基本上可以分為  多神  二神  一神  泛神  以及無神五種
 
多神論: 一般為民間信仰 沒有組織體系 是原始型態的宗教
二神論: 將善與惡分成兩種勢力  目前只有波斯的祆教同時崇拜魔鬼以及上帝
一神論: 萬物皆由一神所創造 控制 毀滅 神有大能來主宰世界 例如基督教
泛神論: 哲學家的產物 認為神不能有意志的愛人 人有責任和義務敬愛神
無神論:  分為以下兩種
1. 唯物論的無神論  認為宇宙中一切現象都是由物質運行所產生 沒有所謂靈體的存在
人出生前沒有過去  死亡後沒有未來  燈亮燈滅  如此而已
2. 佛教的無神論  建立於諸法因緣現象 每一個個體 各自造業 各自受報
只要能理解佛法 頓悟人間苦惱 人人皆可成佛
成佛與否 全憑個人造弄
另外 佛教並不是否定其他理論的存在 而是不認為有獨一無二主宰宇宙的創造神
 
 
 
畢竟講到宗教 就會有許多爭議
神學的內容 道經佛經的真偽 古蘭經的成因  等等
都是會造成爭議的部分
我認為  還是一句老話
 
宗教  不論出發點為何
只要是勸人向善的  都是好宗教
 
 
 
 
 
 

宗教類-回教(Islam)

回教 又稱為清真教  或伊斯蘭教
信奉唯一的真神  阿拉(Allah)
發源自阿拉伯半島  屬於一神教的宗教
 
先知穆罕默德:
 
回教的生成與默罕默德有著極大的淵源
在穆罕默德40歲的某一天
在山洞中冥想的穆罕默德似乎聽到了有神靈與他溝通
要他做為阿拉的使者  將阿拉對他說的話轉告給人間
從此之後  穆罕默德竭盡一生傳達阿拉的教諭
將回教發揚光大 成為阿拉伯半島上主流的宗教
在穆氏死後  信徒將他一生中宣稱是阿拉的話編集起來
成為一本書  那就是回教的聖典
 
<<古蘭經>>(koran)
 
 
 

 
基本上回教大概就是這樣
細部的部分像是五功  朝拜  聖地等等的就略過
我比較有興趣談論的  是他的以劍傳道思想
 
本身沒有看過古蘭經 不過根據聖嚴法師所著的"比較宗教學"裡
回教被歸類為 "鼓勵戰鬥的宗教"
古蘭經裡有根戰鬥相關的篇章
不單單是對自己人 在不得已時可用武力解決問題
對外的方面 則鼓勵回教徒把力量用在勝利之前的戰鬥上
因此回教徒在戰鬥時  無不奮勇當先  且不敢退後
因為古蘭經裡面有說到
 
"過背去的人,定遭受到阿拉的惱恨"
 
另外在追擊敵人的時候 只要對方是不信阿拉的
殺死非回教徒的人 或是不信阿拉的人
不但無罪  還會因為這樣而受到阿拉的賞賜和歡喜
 
殺人可以昇天  退後必遭真主惱恨
所以 在戰鬥的時候每個人戰鬥裡都破表
回教之所以可以成為強大的宗教
原因即在於武力征服
 
感覺聖嚴法師對於回教的好感似乎不多…
 
 
不過就算這樣 回教徒所做的貢獻還是不能否定的
就跟其他的宗教一樣
雖然有的宗教成立的原因時在過於牽強
有的宗教擁有黑暗的過去和歷史
迫害其他宗教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不過 只要是勸人為善的宗教
基本上  我個人都可以接受
 
   
PS: 回教徒不吃豬肉!?
 
問了回教徒的人也不知道原因
我覺得每個禁忌或是習俗都一定有他的道理
聖嚴法師推論可能是當時的環境不適合養豬  成本過高 對環境破壞也大
所以在教義中加入了禁食豬肉這一條
 
是這樣嗎?
 
 
 
 
伊斯坦堡  清真寺

一個禮拜一本好書 頭文字”壹”篇

註:
根據台灣的圖書分類法
將所有的書籍從0~9分門別類
所以我希望能夠在接下來的時間
根據這樣的分類對於各個種類的書籍寫下簡單的感想
稱為   "一個禮拜一本好書的"活動
 
 
迪士尼理論 認為一個組織應由下列三種人組成:
夢想家  執行家  批評者
 
夢想家的天馬行空 然後
是執行家的精確定位  再由
批評家指出容易產生問題的部分 修正
 
一個禮拜一本好書的活動  在頭文字壹的部分下了這樣的註解*(註)
 
哲學的部分過於龐大難解
就算想探究也會被普世觀所遮掩
現在的自己沒有辦法進行這樣的運算
翻了幾頁之後就放棄了純哲學的追求
轉向人生哲理的部分前進
 
勵志書及在國中的時候看了許多
所以現在只要稍微翻一下就可以馬上回憶起來
將重點放在人際關係以及性格分析比較實用
所以才會有以"交友圈"為重點的書集出現
 
不單單是生活  企業中的觀念也是壹文字的範圍
大前研一OFF學  應該是要給上班上到快要殺人的人來用的
不過根據我的了解  真的被工作綁死的人 就算跟他說要OFF&ON
應該也會被當成耳邊風
現實的部分很清楚的告訴我們  不能忽視的殘酷
但是  真的有機會的話  千萬
記得給自己一個OFF
 
人際溝通技巧方面   二水圖書館的書不多
所以只拿到了一個觀念  用來做漠生開發的時候最適用
 
"模仿對方的動作  聲調  以及習慣"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新的觀念  之前沒有這樣實驗過
相信在一定的數據之下感做出這樣的結論
想必應該有一定的功用
 
人生的四大祕密 在高中的時候非常認真的研究過
也寫下了筆記  認真的實行
確切內容是甚麼也不記得了
不過很有可能是因為已經內化了
所以只依稀記得一件事
 
"不管甚麼時候 都要保持樂觀"
 
自己的個性可能就是這樣定型的
 
 
最後的結語 我認為在人際溝通的部分
難的不是勇氣  而是決心
不想要接觸的缺點  不管怎麼樣就是看不到  摸不到
很多想要改變的人  想著要有新奇的發現
可是同時又畏懼伸出自己的手  擁抱眼前的機會
這樣是很可惜的
再再的顯示當時說YES的決心
有機會  有機會的話  有任何可以往前走的機會的話   千萬不要讓他逃走了
 
可能 就這麼一次
放過了  錯過了
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