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大赦移民之記錄這歷史的一日

簡單來說,紐西蘭為了解決這個移民案件積累過多的問題,採取了大赦的方式,大幅放寬條件,可謂雙手奉上公民資格,讓原本在絕望邊緣的人們頓時活了過來。

雖然這個大赦和我們沒太大關係,畢竟我們原本就是符合資格的申請人了,大赦只是讓時程提前,有個清楚的時間表,但對於其他莫名其妙被大赦的朋友,就是天大的好消息了。

關於大赦的細節,這邊就不多敘述,主要紀錄遇到這個大赦的感想。

紐西蘭政府這個大赦,有個很明確的條件,就是人在2021.9.29當天要在紐西蘭,才能申請,此用意就是獎勵這些一起度過疫情難關的移民們,同心協力讓紐西蘭挺過了這次的疫情,所給的一個獎勵。要知道在EOI關閉後,我們這些拿著工簽的人,一旦出境了,是無法入境的,然後在這段時間過得戰戰兢兢,有工作的人就算了,沒工作的人真的是折磨,想繼續留下來,但又找不到正職的工作,說要離開,又怕走了之後回不來,所以就撐著,跟著紐西蘭沉浮。條件中的「人要在當地」這段,表明此大赦只獎勵疫情中堅決沒走,義無反顧留下來的人。沒想到,就是這個大赦文,讓撐過那段最困難的時期的人通通有獎。

另外,其中有個條件是薪資要在2021.9.29當天達到中位數,這中間就有很多空間可以讓人上下其手了,像是和公司協調好,弄個名目在那個日期前加薪,讓薪水正好符合這個條件等等的。想想與其搞這些,還不如正經的去上班,但也是能理解其中的想法,反正我又不在大赦的行列裡,不如來動動手腳,看能不能幸運的被撿起來,有撿到有賺,沒有就算了,的那種心態。反正我是不贊同的就是了。

這個消息發布後,真的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有的人撐到不行了,黯然離開,結果現在突然大赦,說不定人還在自己國家的隔離酒店裡面,那真的可說是欲哭無淚;有人可能都已經行李款款,準備要走了,突然大赦,突然知道自己能申請了,而手舞足蹈的,只能說真的是命運,沒有人知道會發生甚麼事,只能平時多準備。

以上,紀錄完畢,繼續下階段目標。

雜記 X 生活

Best Note-taking Apps and Software in 2019 | by Bradley Nice | Level Up! |  Medium

其之一

很久沒有來個流水紀錄了,這邊來了雜記X生活。

話說已經九月底了,也就是離遠渡重洋,跑來NZ的那天也足足兩年了,如果回頭看那個時候的紀錄,就會感到莫名的成就。當時行李款款,帶著計算了不知道多少次的預算和Plan A, B, C, D,以及要在海外弄出另外一個窩的決心,就跟著老婆大人跑來基督城,一路念到畢業,然後來到了奧克蘭,雙方也都有了不錯的工作和生活保障。短短的幾句,卻用了我們兩年的時間,說快不快,畢竟那些折磨與不確定的日子是真實存在過的,但說慢又不慢,因為我們還是每天都在與生活搏鬥中。

老婆大人有個朋友,做的是運輸相關的工作,有海外碩士,也想到其他國家工作生活,過去三年在工作之餘,也不斷的投遞海外履歷,但是都沒有下文,剛好和老婆大人聯繫上,所以交換了一下近況。聽到這邊,頓時有種熟悉的感覺,這不就是我們在2017年的狀態嗎? 工作之餘投遞海外履歷,一心想往其他國家跑,但唸書並不實際,花費也大,但海外投遞履歷遲遲沒有好消息,就這樣折磨了一年,才決定念第二個碩士。但是這位朋友的狀況略有不同,最大的點在於她還沒有另一半,我覺得這個是很關鍵的一點。照她的說法,老婆大人自然也分享了我們是念第二個碩士來的,但是唸碩士是一筆花費,而且留學移民並不是100%保證能成功,變數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有另外一個人跟你一起在這條路上走,這樣遇到困難才比較容易跨過。

看了一下身邊現在留下來的朋友們,很多都是夫妻,或者是來了之後有了男女朋友,雙方一起努力,彼此有個照應,如果是自己一個人,那種留下來的意志力都很強,遠遠強過其他朋友,才有辦法撐過最困難的那段時期。這也許也是一種因緣,或者說是為了對方而努力的心理作用,但從身邊的案例來說,兩個人能留下來的比例高過自己一個人,說不定這就是所謂的結伴打怪的道理。

其之二

老婆大人的書也寫了一段時間了。話說在她看了一些影片,說明寫書是一個很好的兼職後,她便自己和其他有在寫書的朋友聯繫,並毛遂自薦,把自己想寫書的文案寄給了在泰國的三家出版社,其中一家覺得這個文案很好,因此正與老婆大人討論出書的相關事宜。看著她為了寫書,開始查文獻找資料,似乎又回到了10年前在澳洲UQ讀書時的那段時光,為了文獻傷透腦筋,為了精確的資料而不段重複計算,為了讓讀者能有更好的理解,開始和其他人交談並交換資訊,也許這也是寫書的另外一個好處,可以增廣見聞,並複習自己所學。

問我是不是想出書? 話說自己之前和其他作者共同出過一本書了,廣義上可算是作家,不過在紐西蘭這邊我的優先順序是把IT相關的知識給補充起來,寫書倒不是第一要務,光是工作上要用到的工具軟體,我就看的暈呼呼的了,應該要等到我把這些東西都處理了個大概後,才比較有空來思考寫書的事吧。

其之三

紐西蘭疫情慢慢有轉機,雖然每天都還是有確診,但第一劑疫苗的施打率應該可以到90%,這也是政府想做的事,畢竟Delta要清零應該是不可能了,澳洲已經宣布要和病毒共存,紐西蘭應該也閃不掉,就要靠高疫苗覆蓋率來敵過Delta的侵襲。已現在的施打率,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有可能會繼續降級,那回辦公室上班的那天也即將到來。

疫情期間,公司也很重視員工的心理健康,時不時問我們在家過得如何啊? 有沒有什麼需要公司幫忙的部分? 家裡有小孩的人,在封城期間可以彈性上班啊 等等的,其實還真的不錯。話說有位之前離職的同事,在新公司待了兩個月後,又決定回鍋了,看來就算是都在紐西蘭,公司之間的規定還是有所不同。並不是所有公司都會這樣關懷員工,根據自己的不完全調查,公司有亞洲背景,或是公司規模很大,那就越容易忽視員工的心理需求,要求員工專注在工作上,一個人當兩個人用,或是加班加到飽的事情時常有之;反之,公司是紐西蘭背景,或是公司規模普通,或是有政府色彩,那在員工照顧的部分就很到位,也不會強加工作給員工,算是很有趣的一點。以我自己為例,我都會很認知的處理客人的要求,當有位客人會因為軟體有問題而向我主管提出問題時,我還蠻緊張的,想說靠夭啊,所以自己先去和主管自首,說明的有可能發生的狀況,結果主管說客戶對於軟體方面的要求有的時候是不合理的,並不需要把所有的要求都納入考量,如果達不到,可以和客人如實以報,如果客人有怨言,主管和專案經理會出面處理,而不會是由技術人員出面,因為技術人員應該要專心在系統上,而不是和客人的周旋上。其實想想也對,之前在工作的時候,我們也會帶著工廠端的技術人員一起拜訪客戶,客戶如果提出了甚麼技術人員無法達到的要求,通常都是業務出面「搓湯圓」,而不會是技術人員出面,畢竟我們也知道技術人員可能不清楚要怎麼樣和客人溝通,所以由業務出面會比較合適。

目前來說,我自己就是技術人員,但由於過去有業務的經驗,所以可以一個人當兩個人用,做系統分析的同時,也能和客戶溝通協調,這應該算是自己獨特的能力點吧。

以上,加油加油。

重申吸引力法則 之 複習之路

之前用吸引力法則時,的確有其神奇之處,願望也真能實現,差異也不大,最明顯的就是來到紐西蘭這件事,和找工作,以及薪水調整等等,事前都是不斷使用吸引力法則在具現化,所產生出來的結果,因此說是否相信吸引力法則,在十年前我可能會半信半疑,但現在我是很認真地相信這種力量。

也許有的人會誤解這個吸引力法則是種宗教,或是一種心靈雞湯,但我認為都不是,吸引力法則其實是一種需要練習的價值觀。人在天生就有驅邪避凶的本能,所以一個人的思想越正面,所帶來的結果就會越正向,這個是確定的。我們常聽到所謂的「莫非定律」,也就是一件事會出錯的地方就一定會出錯,其實這個就是吸引力法則的案例,只是在這邊他是用在反例上,但正也是我們常犯的錯誤。

舉例,在進行一項工作的時候,有的人也許會很擔心某個環節會出錯,進而開始想像萬一這個部分出錯了,會發生甚麼事,會有甚麼樣的後果,會造成甚麼影響,並將之想像的巨細靡遺,弄得好像這個問題已經發生了一樣,等到真正開始進行這個項目的時候,問題發生了,就會說「這真是莫非定律,我最擔心的事情還是成真了」,並因此怨嘆命運無常。

但有沒有想過,如果莫非定律是真的,你擔心的事情會發生,並將錯誤的細節想像的巨細靡遺,那是不是能反轉這樣的想法,將可能發生的災厄,轉換成可能發生的好事,並將細節想像的巨細靡遺,弄得好像這件好事已經發生了,並生活其中,那按照莫非定律,這件好事就真的會按照劇本發生嗎?

這,就是吸引力法則的運作原理。說得很玄,但實際上是一個人全心全意地要某個東西時,他的行為、想法以及淺意識等等,都會默默朝著這個方向前進,並最終達到目標。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個莫非定律,從負面的轉換成正面的。但人是個很奇怪的生物,想像好事的能力沒有想像壞事來的直觀,因此想像好事已經發生,就是一個需要訓練的部分。

如果看到這邊,看官有興趣的話,可以依照下列的三個步驟來測試看看。說實在的作法和莫非定律一樣,只是把負面的東西換成正面即可。

1.許下願望並相信它

清楚描述自己的願望,它可以是天馬行空,可以無邊無際,重點是你自己要相信這件事是有可能發生的即可,比如說升職加薪、有意外之財、從疾病中復原等等,都是比較適合一開始嘗試吸引力法則的人們。以我自己為例,我會希望身體健康,無病無痛,和樂融融等等,這些願望很平常也很普通,比較容易上手,因此要相信自己許的願望也相對容易,不會有那種「這個願望太誇張,怎麼可能會實現」的負面想法,阻礙到下一步地進行。

2.想像它已經發生

接下來就是想像這個願望「已經」實現。注意這邊強調了「已經」實現,而不是「希望」它能實現,原因在於單單希望他能實現,是沒有效果的,必須要達到想像願望「已經」實現的情景,這第二步才有功效。如果是許下升職加薪,那就想像自己已經升職加薪後的畫面,有著更好的薪水,能買想要的東西,或是更有資源運作項目等等;如果是身體健康,無病無痛,那就是想像這個願望「已經」實現,可以四處跑,遊山玩水,開開心心。總之,就是把這個願望當成已經成真,並想像其帶來的好處。

3.感受這個願望已經實現後帶來的感受

在想像好事已經發生後,接著就是感受這個願望已經實現後所帶來的好處,比如說成就感、喜悅、開心等等的感受。這部分的重點是讓自己沉浸在願望已經實現的喜樂當中,進而潛意識地改變自己的磁場,創造出相對應的思想和環境。

以上,簡單地複習一下吸引力法則的方法,也期待這些願望成真的那一天的到來。

終於打完第二劑

時隔六個禮拜後,終於再度來到疫苗中心,打了第二劑的疫苗,算是完結了這個疫情的準備工作。

紐西蘭目前的資料顯示,大約37%打了兩劑,72%打了一劑,這個數字成長得很快,也許和現在的疫情爆發有所關連。在打完第二劑後,如預期地開始身體懶懶,低燒,注射部位疼痛等等症狀,但應該也不會太久。

根據以色列的研究,說明打第三劑 (booster),俗稱加強劑,是有效用的,特別是在對抗Delta新種,但這個結論一出來馬上被其他學者反駁,原因眾多,但我覺得第三劑似乎也太多了,一樣的東西打三次,還不如先打兩次,等有新的疫苗再打,會比較好一點。當然這其中也有倫理問題,發達國家是疫苗多到滿出來,但開發中國家卻打不夠,這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問題,如果單單以統計學來講,如目標是要拯救更多的人,那應該是把資源讓出來,給還沒有注射,保護力幾乎為零的群眾優先接受疫苗,而不是已經打了兩劑,有了80%+的保護力,然後在想是不是要打加強劑,把保護力拉到95%+。

統計學模型看起來理性,但實際上無法執行,只希望疫苗能更普及,讓為施打的人至少先打一劑,有個基本的保護力先。

加油加油

奧克蘭邁入了第二輪的4級封城

New Zealand keeps Auckland in strict lockdown to beat Delta | Reuters

這真的是很慘的一個消息,原本想說已經被關了一個月了,好不容易等到快放風了,確診數也降到10多人,結果沒幾天又回升到了30+,真的是悲慘。

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應該是不少人認為快要解封了,所以在封城的最後一個禮拜出門去玩,然後就確診確診再確診。不得已,政府只好再延長一個禮拜觀察。

澳洲之前也是這樣,封城後發現壓不住,然後再封,再壓,到最後放棄治療,宣布要與病毒共存,這句話聽的紐西蘭心驚驚。

不過也因為封城原因,疫苗的覆蓋率有很好的提升,一劑達到了70%,二劑則有快50%,我和老婆大人的第二劑會在這個禮拜施打,也就是說這禮拜過後我也是二劑結束的人惹。

紐西蘭是否能在第二輪的封城後結束一切苦厄呢? 沒人知道,畢竟在封城的最後大家都鬆懈了,一開始的時候大家出門都有口罩,慢慢的口罩消失了,大家輕鬆愜意地在路上散步,也難怪會有第二輪。

加油加油,趕快解封,我才可以開開心心無負擔地去吃回鍋肉飯 (?)

html Code 之 開發MH-10 Label Format

說是說開發,但其實也沒有太多的Coding。狀況是客人突然說需要用到美式的MH-10包裝單,但目前公司的表單中並沒有這一項,只好從目前有的表單中來做修改,看看Copy Paste那些元素後,能不能做出一個差不多的表單。

表單的寫法是html,網頁語法,這塊雖然之前大概有個了解,但還是不熟,所以在移動這些元素的時候還是花了不少時間,像是<div>, <br>, <dr>等等,都是反覆測試後,才記起來他的功用。最後幸好算是成功地弄了一個有點像的表單,就看禮拜一放到資料庫中測試後,能不能過關。

之後也到W3School溫習一下html的語法,藉由單一元素的確認和展示,加深自己對於這些語法的了解,這邊真的要感謝W3School的設計,可以針對單一元素作展示和修改,加快了解的速度,不然隨便開一個網頁,有著一堆的語法,也不知道改了某個語法會有甚麼影響,弄得毫無頭緒。反之在W3School,可以針對某個語法來玩玩,試試看不同寫法在網頁上表現的差異,不失為一個練習的好方式。

之前在做實習的時候,由於要爬網頁,所以要搜尋特定的錨點來抓資料,如果當時有先用W3School了解一下個錨點的差異,當時的實習應該可以做得更順利,真是相見恨晚。

話說回來,一般人在使用html上,已經不太需要去了解語法了,原因就是許多的網頁開發商都已經將這些語法換成一個個區塊,藉由拖拉放置等等簡單的操作,就算沒有html語法概念,也能做出不錯的網頁,這也許就是科技發展的好處,跳過了語法這個艱澀的部分,直接到裝飾網站的快樂部分,減少使用者被勸退的機率,應該也是促成現在大量自媒體出現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是,這個網誌是使用WordPress的模板,平時的文章大多是圖片配文字,但其實還是有很多花樣,只是平時都沒有機會用到。像是之前做Part Time時,幫道格拉斯做網站用到的種種功能,像是加iframe來弄個貸款計算機,這個計算機還不只是個圖片,是一個真的能用的計算機,由於他是連到澳洲MFAA的網站資料,所以功能是正常的,透過iframe的方式埋在網頁中。

Loan Repayemnt Calculator from MFAA: Example

另外一個比較有趣的就是WordPress的付款系統和捐款系統,這個只有販售商品的時候會用到。印象中有個朋友在做線上教學,應該就是用這樣的功能在收款。

以下為捐款系統,但請不要真的捐,因為我也不知道錢會跑去哪裡。

看看付款系統的頁面,這邊是透過Paypal來做付款,之前有聽過有這樣的功能,但一直沒機會測試,這邊來看看介面。

扯遠了,其實就是很多html的語法都已經簡化成一個個區塊功能,需要的話點一下,就會自動跑到網頁中,然後在調整要顯示的位置、大小、顏色等等,就完成了。

以上,表單完成。

躺平風潮延燒至美國?

躺平」的英译:《老友记》给我的启发让我想到了这个译法! - 知乎

看到天下出了這篇文章,我的夢想不是勞動!美國為何也吹起「躺平」運動,其實也不是不能理解這個想法。

自己之前也是期許大學畢業後,能成為一家企業的中流砥柱,成為個主管,管理甚麼甚麼的,為了這個想法,大學的時候還很認真的了解管理學,想說之後上班就可以大展長才。但等到真的畢業後,看到企業開的3萬多薪水,除去生活所需,真的就沒剩甚麼了,然後房價節節攀高,社會也不斷鼓吹花錢至上的想法,弄得大家就像在鼠籠裡面奔跑的倉鼠,讓這個「成為公司的管理階層」綁住。漸漸的,加班成為了常態,喝酒是為了公事,假日也在回郵件,或是陪客戶出遊,結果薪水還是沒什麼長進,有的只有無盡的疲累和辛酸。

躺平,其實是一種抵抗,一種不合作的抵抗,既然社會高層們希望我們認真工作,那我就不認真吧。

中國官方似乎不喜歡這個想法,所以宣布996違法,前陣子也有影片說有個中國的業務員每天加班到凌晨12點,在路邊崩潰大哭。這些都是被社會的期待所綁住,期待你認真工作,貢獻自己,把自己的所有都給公司,至於公司要給你甚麼,這個就看情況了。

有可能自己也經歷過這種期待,那些來自於經理的莫名壓力,要達到業績,要處理訂單,六日要回訊息,事情沒做完不能回家等等。

還記得在柬埔寨時,晚上7點準備下班,在收好東西準備要離開時,經理問我,「事情都做完了嗎?」,我說還有一些郵件沒回,明天再回,結果經理說,「今天的事情要今天做完,繼續回。」結果我就這樣摸摸鼻子,又把收好的東西全部再攤開來,一路做到八點。

當時我們經理每天7:45到辦公室,每天做到晚上8點多,甚至9點,前前後後四年多都是這樣。其實我都不知道為什麼經理可以做到這麼晚,是有甚麼事情這麼重要,工作量這麼繁重,每天都要加班才做得完。 而且當時經理的太太也在柬埔寨,聽司機大哥說,經理還是這樣每天9點才走。老實說,當時辦公室最大的就是經理了,一般來說辦公室6點後大家就都走了,經理大可在6點後回家,但他就是堅持要留在辦公室寫報告,雖然這些報告對於業績都沒甚麼幫助就是了。

說不定,經理也是被這種社會期待綁架的人,記得有一次跟老闆來柬埔寨巡查,晚上邀經理太太和老婆大人一起吃飯,吃到一半時經理的太太突然開始哭,然後老闆安慰說日本人就是要這樣工作甚麼的,當時沒有聽得很清楚,後面想想,應該是經理每天這麼晚回家,太太有意見吧,但礙於是日本文化,很難說出口,就剛好在那次的聚餐提到,導致出現了那一幕。

「我也是這樣,你就多多體諒他吧。」老闆說著。

現在回想,就真的不難理解躺平的原因,如果認真工作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反而看不見未來,窮忙,那何必要繼續認真呢? 分內的事情做好就好,業績甚麼的關我甚麼事,反正達到了也沒多少錢,回家不回郵件,開開心心追據看漫畫,房子用租的就好,沒小孩沒關係,反正養不起。活著就是要開心,錢夠用就好,反而認真學習理財相關知識,還比衝業績拚酒來的有未來。

也許這就是躺平的心聲,也曾經是我的心聲,但很幸運的自己能在被這種期待壓著喘氣時,還能堅持繼續學習,尋找其他的道路。其實躺平並不是真的躺平,而是在躺平之餘,尋找下一個目標,另外一個有學習價值的知識,然後抓住另外一個機會,往自己所嚮往的生活邁進。

運氣運氣,加油加油。

澳洲的用水交易市場 PodCast記錄

農業用水用量通常很大,在澳洲對於水的用量,是有一個市場的,使用者可以出價,獲得一定用量的水,這個市場已經成長的相當成熟,畢竟在農業為主力的澳洲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

Water Market,如果有市場在管理農用水費,那費用就會跟著市場起起伏伏,所以到有時就會變成一個有錢人才買的起的市場。以澳洲來說,這個政策一推出時,人人參與農用水用量的買賣,參與者並不需要擁有農地,只要有錢都能參與,也造成有部分買家低買高賣,獲得水權後,轉身加價,賣給其他的使用者,造成不少問題。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澳洲的政府之後也給出對策, 像是限制了參與競標的使用者,需要標明為農用,或使監督是否有低買高賣情形等,來改善農業用水市場的公平性。

水費如此便宜,是正常的嗎?PodCast 記錄

在美國,台灣,紐西蘭,柬埔寨也是這樣的情況,水費相對便宜,基本快要免費了,我們現在付的水費,其實是服務費用,但並不是水本身的處理費用。這就像是去加油站加油,加油站不收油的費用,而是加油站的營運費用的那種感覺。

根據數據,用水第一名是沖水馬桶的用量,然後是洗澡和日常用等等,而且水在輸送的過程中,其實有很大的部分(25%)會在輸送過程中漏掉,所以其實水的使用是很沒效率的。

但由於水是一個日常生活用品,各國政府都將水的使用價格壓得很低,因恩此出現了這種水很便宜的假象,但其實就算水的費用很低,政府還是希望大家能節約用水,使用低用水量的馬桶,都可以省下水的使用量,為環境做點貢獻。

WFH 之 是否還能回到疫情前 PodCast 記錄

似乎在疫情下,WFH成為不可避免的主流,在疫情逐漸趨緩的情況下,有部分人就不想回辦公室了,反而傾向繼續在家上班。

在過去,由於員工需要到辦公室上班,相對的商圈也跟著出現,像是餐廳,購物中心等等,都是跟著上班的人潮駐點。但WFH大行其道後,省下了交通時間,可以住在自己喜歡的地方,甚至當起數位遊牧,就算公司說明在家上班要砍薪,有的人還是在所不惜地在家上班。

研究也指出,在家上班是有些優勢的,像是工作生產力有所上升(32%),省下辦公室支出,加上就業市場出現僧少粥多的情況下,員工的談判力變強,公司也只能跟著調整政策。

或許到後面會有折衷方案,像是一個禮拜有1-2天在家上班,看似是一個好的中庸之道,但要完全回到疫情前的辦公室上班模式,應該是不太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