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長大》擁抱內心的小孩 – 讀後之5星推薦

京東圖書

原生家庭類型的心理書籍看了不少,有部分是理論,有部分已故事形式撰寫,但到目前為止這本「重新長大」是我覺得融合理論和故事最為出色的一本書,也不枉網路的9.5分推薦。

原生家庭這個詞,感覺是最近才出現的,也許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在幼童時期的經驗,很大部分會影響這個人長大後的心理狀態,比如說遭受過家暴的人,長大後由於生長環境影響,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在情緒一來的時候,雖然知道不可以施暴於人,但最後自己也會有家暴傾向。

又或者小時候因為某些因素,像是比較胖或是身體有殘缺,被其他小孩取笑欺負,這都會在長大後成為一個心理創傷,無法順利建立自信,變得畏畏縮縮,無法順利融入生活和社會。

又或者,父母寄望小孩成龍成鳳,對於小孩施予過高的期待,而且就算小孩的確有好的表現,也沒有給出正面的稱讚,反而以負面的方式像是「沒有考滿分就不是最好」,「考了滿分,又怎麼樣,其他人每次都滿分」等等類似的方式來教育,雖然其本意是為了讓小孩精益求精,但實際上這樣的方式極容易出現完美主義情節,導致長大後被此想法糾纏,無法自己肯定自己,最終精神崩潰。

在故事中,許多父母用的方式都差不多,要嘛就是詆毀自己的小孩,說「他甚麼都不會,考試也考不好,丟人」這樣的說法來試圖「激將」小孩;要嘛是「你還不夠好,要繼續追求卓越!」這種將自己的過去一事無成的遺憾付諸在小孩身上;要嘛「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為你犧牲,為你奉獻,你為什麼就是做不好」這種一廂情願或只顧面子的想法,將壓力轉嫁到小孩身上。

想想還蠻可悲的,在傳統社會中很看重面子,如果小孩的表現不如預期,就會感覺沒面子,被別人指指點點,抬不起頭,因而逞強表現,或是施加過多的壓力給自己,或是自己的小孩。書中給出的案例很多,特別是對女人的刻板印象,特別有共鳴,諸如「女人就是負責家務,幹嘛出去工作,在家裡照顧家庭不就好了,賺錢也沒賺幾個錢」,還有「每天只顧著工作,妳還顧不顧這個家,妳沒看到妳先生下班回家還要顧小孩嗎?怎麼當媽的?」,還有「妳都離過婚了,人生失敗了,還挑啊?」。但如果仔細想想,這些指控都是傳統社會觀感中的產物,在男女平等的時代,女人可以上班,男人可以帶小孩,離婚並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等等。

以上,都還只是本書中的部分情節。作者用敘事的方式,希望能讓經歷原生家庭折磨的人有個機會釋放其壓抑的自己,和過去說再見,成為更好的自己。

最後,是慶幸自己沒有遇到這些問題,從小自主成長,成績好壞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畢竟大學都三修了但也沒有被責罵過),沒遇到多少霸凌(我霸凌別人可能還比較多),也能自由選擇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雖然有一段時間一直覺得要像父親大人一樣,當個商管人才,念書期間也很認真在閱讀類似的書籍和刊物,但實際當過業務主管後,發現大多數時間都在處理「人」的問題。客戶溝通部分還好,麻煩的是自己團隊內部的溝通,這和我「不喜衝突」的個性相反,著實頭大,壓力也不小。幸好到了NZ後有機會砍掉重練,換個岡位當專業IT人員,整天對付的就是電腦的程式問題,和客戶的各種疑難雜症,這些都比起處理「人」的問題來的輕鬆許多,自然也表現得較好,過的也快樂愜意。要是沒有轉行,應該也不會知道其實人生中有其他的選項。

以上,紀錄完畢。

NZ 保險之路

有鑑於會在紐西蘭待上很長一段時間,因此也看了一下周遭合適的保險,以防萬一。到目前為止,我和老婆大人的保險都一樣,而且三大保險,包含意外險、壽險和醫療險都保得差不多了,也符合坊間所說「保額=家庭收入的10倍,保費=家庭收入的1/10」,保額應該是超過了,保費則在總收入的6% – 7%之間,算是一個很完整的策略。

這邊一一說明目前在NZ的保險種類和保險範圍:

1.意外險

很幸運的,紐西蘭有強制ACC,專門負責意外所造成的損傷和醫療,所有在紐西蘭工作生活唸書,甚至來旅遊的人,所繳的費用中都有包這個,因此在紐西蘭不太需要擔心意外,因為政府已經幫你弄好了。有鑑於此,我們就沒有針對意外險特別做準備了。

2.壽險

這個是跟著老婆大人的奧克蘭大學團體保險走,保了Life Insurance,學校方面要求保額最少要到年收入的3倍,但我們各人的保額遠超過自己10倍的年收入,主因是預防我們以後有買房有小孩的話,開銷會變大,這樣一來高保額才會有比較好的保障,不會因為發生意外而要賣身家過活。至於保費,因為我們還很年輕,所以很便宜。另外,由於是一年一繳,保費會跟著年紀漸漸變大,慢慢跟著調高,這點倒是無所謂。也正因為是壽險,只要掛掉就給付,也沒甚麼好說明的。

3.醫療險

這塊就比較多了,分不同保險來記錄一下。

3a. 失能險,Income Potection

如果因意外或傷病導致無法工作時,每個月可以獲得75%的薪水收入,最多連續5年。主要用意就是在復原的同時保障收入,不至於出狀況的時候頓時失去收入來源。

3b. 醫療險,Wellbeing II (2)

這個是我工作的公司的團體保險,但我們會將他從I升級到II,保障的範圍會比較大,包含了疾病前的檢查,疾病的治療,手術和住院費用等等,II都會比I完善許多。身邊的人也大多是用II,給付範圍包含術前檢查的X光、核磁共振和疾病治療所產生的費用等等都能報銷,可以減低許多經濟負擔。此外紐西蘭的公共醫療其實制度很完善,如果不嫌要等候手術的話,其實可以用公共醫療的服務做治療,這個保險主要是保需要用私人醫院做治療的時候用的。

3c. 重大傷病險,Trauma Insurance

如果有嚴重的傷病,包含癌症、截肢、手術等等,根據疾病種類給付不同程度的費用。由於醫療險只有治療傷病,但沒有根據因為傷病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做給付。這個保險乍看之下有點像失能險,不過這個保險是看疾病種類一次給付,可說是在失能險的基礎上再加一層保障。

以上,紀錄完畢,還是希望好人一生平安,順順利利過一生。

New Zealand Resident Visa 入手

可喜可賀,我們的移民之路終於修成正果,通過了最困難的部分,拿到了居留簽證,可說後面的路瞬間寬廣了起來,人生的選擇也跟著變多,一切都在一瞬間改變了。

說來還逗趣,由於我們在柬埔寨滯留超過五年,我本身又服過役,所以移民官一開始還要我繳交背景調查記錄,看看我是不是第三世界的臥底(?),幸虧之後仲介幫忙說明,台灣是不需要做背景調查的,這時真要感謝台灣,不然這個簽證就要再拖個幾個月了。

回首過去,我們花了二年半,終於突破重圍,走到了這一步,個人覺得運氣成分佔了很大的成分,如果不是這個2021年簽證大赦,如果不是疫情導致紐西蘭關閉國界長達兩年,也許我們根本就找不到對口的工作,也沒機會申請移民,可能就在Part Time的上下班之間度過了莫名其妙的三年,然後回家吃自己。

在2019決定要來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Plan A, B, C, D了,最慘的D計畫,就是我畢業後三年內,嘗試找能申請移民的正職工作,如果簽證到期後還沒有找到,那就是換老婆大人念書,我工作,再撐另外四年。這個計畫恐怖的地方是,在完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要在紐西蘭撐上8年。當時也和UC的教授討論過這個可能性,他說身邊的確有人這樣搞,但他覺得這樣對自己的壓力很大,而且如果第一輪的念書+工作都沒有好消息的話,表示紐西蘭可能不適合自己,建議適時停損。當時聽到這樣的建議的時候還蠻傷心的,萬幸沒有用到那麼極端的走法。

回歸正題,拿到居留簽證後呢? 根據紐西蘭的法規,居留簽證取得後兩年內,各待滿六個月,就可以申請永久居留證。這張簽證沒有期限問題,一輩子都可以自由進出紐西蘭,俗稱永久回頭簽,沒有移民監,沒有過期日,也是中國朋友所追求的最終簽證。

取得永久居留簽後,接下來的三年內各待滿四個月,就可以申請公民,也就拿紐西蘭護照。其實護照和永久居留簽沒有太大差異,不過既然都要待在紐西蘭了,那就一次待滿吧,因此我們的最終目標就是紐西蘭的護照。不過從現在開始算起,到拿到紐西蘭護照,應該都是2027年了。

時間滿滿,認真上班,充實自己。

以上,加油加油。

在一整年的大量閱讀之後

會寫這個標題,主要是無意見發現自己從奧克蘭圖書館這樣持續借書來看,也有一年的時間了,總借書數量為259本,去掉中間一些香港的書籍因語言問題無法閱讀,以及一些簡單易讀的書籍以外,其他的七成都算是有認真看過,這樣算算應該也有180本左右。

換句話說,過去一年我的閱讀書量大約是每兩天一本書。

想想也是真的,我的書架上隨時都有待讀的書籍,而且都是10本起跳,萬一看完了其中一半,立馬去圖書館晚上撈最新的書籍並預定,所以書籍的來源可說源源不絕,每到下班後或是周末,就會隨機拿一本書起來看看,一頭栽入書中的世界,這樣的生活想想其實也不錯。

會這樣大量看書,一來是之前的夢想一百清單中,想要住在圖書館附近的願望;另外一個,是之前在哪裡看到一句話,說「想要改變人生,就要靠大量閱讀」,因此也就這樣堅持大量閱讀堅持了一年。

要說有什麼改變,我覺得是思考的方式有變化,並且看事情更有條理。

由於看書這件事,其實就是在和作者對話,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想法,藉由書籍的形式傳播,而讀者則是根據讀到的內容加以理解,挑出其中有用的部分,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因此我覺得大量閱讀的確有其優點,雖然閱讀過程中也許會不同意某個觀點,甚至是某個作者,但是這都是學習的過程。在看書期間,也會慢慢的磨出自己的觀點和價值觀,或是學習到新的理論和想法,並且能和過去的經驗相結合,進而提升生活的質量。

說起來很玄,但真的就是這麼一回事。

話說大量閱讀,其實在國高中的時候就有閱讀的習慣了,在大學則是會自己買書來看,工作期間則是趁出差時買回來,直到搬來紐西蘭後,才慢慢地有固定的書源。

回顧閱讀的書籍種類,可說五花八門,這編列一下常看的書籍類型:

1.小說

前幾個月很常看,後期就沒怎麼借了,很大原因是感覺浪費時間,而且我看書的最大用意是學習新知,不是看主角怎麼過生活,加上小說通常是記述體,看著看著就失去興趣了。如果是專業學科類的小說還不錯,但如果是言情類的話就是謝絕惹。

2.社會心理

這部分大多包含心理學,從原生家庭問題,到憂鬱症,到犯罪心理等等,對於人的想法很有興趣,而且這些想法的成形也和他們的生活背景有很大的關係。這部分的知識之前可說是空白,在這一年中也補了不少。

3.科技

身為IT工程師,看看其他科技大頭怎麼做的,或是新科技的演變等等,都是個不錯的主題。像是Goole, Amazon, Netflix等等的書籍也都翻過,了解一下科技巨頭的營運方式,不失為一個了解科技脈動的手段。

4.國家旅遊

比較偏向旅遊,或者是遊記,主要看一些我沒去過的國家,想是之前很認真看的印度,還有冰島,只要和某個國家的旅遊有關,都有興趣翻一翻,畢竟人在紐西蘭,周邊的朋友來自世界各國,多多認識一下也不錯。

5.醫學

這塊比較特殊,我不是直接看醫學類的教科書,而是從事醫學人員的傳記和小說,像是外科手術醫師的告白等等,我覺得就很值得一看,這些職業背後的辛苦和心路歷程,不是我們平時能接觸的到的,因此書籍就成了一個很好的媒介。

6.食物烹煮

完全是因為老婆大人,嚷嚷著要吃這個要吃那個,因此直接把食譜借回家,讓她一次看個夠,同時學一次不同國家的料理,圖個開心也好。

以上,繼續閱讀。

《怪老子教你:理專不想告訴你的穩穩賺投資法》讀後 2nd

為什麼是2nd,是因為這本書在很久之前看過一次,但當時沒有實際在投資,所以看到書中的資料也都是懵懵懂懂,看完也就過去了。這次在奧克蘭圖書館看到這本書,想到最近的確在做基金的研究,因此也借來看一下,看完之後頓時對於基金的理解大為增進,看來看書有的時候也是看時機的,加上由於工作很忙,沒甚麼機會看股票 (話說也全部被套牢了,也沒甚麼好看的了哈哈哈),因次這次決定透過基金這個工具來規劃投資,希望能做出比股票更好的績效。

這邊來記錄一下讀後感想。

1.基金投資心法

其實就只有一句話,「找全球型的基金,定期定額,長期投資」,沒了。

像我一開始看Invest Now的基金選擇,五花八門的名稱和投顧公司,看得我眼花撩亂,但其實注意看基金名稱,大概就可以看出端倪,像是全球型、區域型、單一國家等等,根據怪老子的建議,選全球型基金,大多數時間會和全球經濟指數掛勾,所以定期定額投錢進去,不要短期進進出出贖回,就不會被手續費侵蝕了獲利,長期下來都能還有不錯( >5%,甚至>10%)的獲利。

當然除了全球型,區域型也可以,像是歐美類型的基金,跟著經濟指數掛鉤的話,會發現不論哪家投顧公司的基金,表現都差不多,因此挑自己喜歡的就可以了。不過要注意不要挑到興新國家和能源類的基金,原因是這類型的投資長期來說不一定都是向上,新興國家受政治干擾很多,能源型基金又有週期,所以還是挑已開發國家,或是直接選全球型的基金來的妥當,畢竟這類型國家的經濟成長,長期來說趨勢是向上的,遇到亂流大跌的時候,續買的也心安。

至於定期定額,甚至定期不定額,也會是對於我這種愛亂衝的人很好的工具,有鑑於在股市上的挫敗,這次選擇用基金來做投資,希望會有個比較好的結果。

2.債券型基金

理論就略過,但還蠻奇怪的一點是怪老子書中的債券基金都有>7%以上的報酬率,但我看紐西蘭Invest Now兜售的債券型基金,過去五年的年化收益都只有3%,這樣就和定存差不多了,也就是說在紐西蘭,與其拿去買債券基金,還不如直接做定存來的穩定。

但不可否認,債券型基金的確也是個保守穩定的好選擇,如果能妥妥的給出>5%投報率,那的確會是個比定存優勢的投資選項。等到債券型基金的投報率好看一點後,可以考慮放一些。

3.是否要中途贖回?

書中說的長期,通常都是五年以上,甚至十年,所以投資基金,用的是閒錢,也要用時間堆積出績效。有鑑於有的人會把買基金當作買股票,進進出出,其實這樣只是多付了手續費,但實際上並沒有做出比較高的投報率。書中也用了模型來說明這樣的作法有甚麼弊端,很明顯的可以看出短期贖回次數太多的話,看似保住了獲利,閃避了大跌風險,但實際上拉長時間來看的話,報酬率表現並沒有長期持有的人來的高,這點和股票非常不同,是個練習的好方式。

4.閒錢的運用

怪老子建議短期內有用錢需求的話,可以考慮放在債券型基金,由於債券型的周期短,所以在需要用錢之前,可以讓閒置的資金有最大化的運作效率。這點也和我們目前的情況吻合,手上的現金只留作急用,其他的則放在定存中,需要的時候可以解約,同時也把收入的一部分定期定額,分散到不同種類的基金,這樣一來就可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雖然整體的報酬率可能會比重壓其中一筆基金來的低,但至少會和大盤相同,這點就很夠了。

以上,加油加油。

《孤身育儿》讀後

一開始看到書名的時候,我還以為是單親之類的育兒書籍,沒想到實際上是以日本為背景的書籍,講述在一個鼓勵男性努力工作,女性認真顧家的社會中,育兒的重擔自然地落在女性身上的情況,進而出現雖然父母都建在,但只有母親實際上在育兒的現象。

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感同身受,特別在日本社會中,男性的角色和女性的角色皆有嚴格的定義,在前公司看著經理瘋狂加班,有小孩就像沒小孩一樣,著實為經理夫人感到可憐。

以下為記錄:

1.育嬰假不是悠閒的休假

不信的話,問問身邊在休育嬰假的朋友就知道了。育嬰假,有如書中所說,應該要改成育兒勞動才對,因為一整天都在忙活,做不完的家務,帶小孩,整理房間,還要弄便當,煮晚餐,忙完真的都是晚上十一點了,隔天再重複一次,真心恐怖。慘烈的是,女性休育嬰假的時候,身邊的同事,特別是男性上司,很難設身處地的理解其辛勞。

不信的話,這邊列出日本休育嬰假女性的日程表:

半夜可能要起來1-2次餵奶,早上五點起來準備早餐和先生的便當,先生吃完早餐後送出門,開始打掃房間,途中要餵奶清洗,中午吃個午餐,下午繼續餵奶打掃,傍晚帶著小孩出門採買食材,晚餐簡單煮一下,繼續餵奶,先生晚上九點回家,熱好晚餐給先生吃,晚上十一點開始休息,才有一點自己的時間。

慘烈慘烈。

2.日本社會中,育兒時女性所承擔的壓力

本書中提到,由於女性在職場中的地位普遍比男性低,做的工作也大多是輔助性工作(e.g. 倒茶),報酬也低,所以在從事育兒類勞動和家務時,雖然付出了勞力,但普遍不被社會所理解,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付出。更慘的是,如果女性同時在職場上班還要兼顧小孩的話,就真的會是蠟燭兩頭燒,下班後還要做家務和育兒,基本上先生是不會幫忙的,或者先生都加班到晚上九點十點才回來,也幫不上甚麼忙,其壓力著實巨大,也難怪會有所謂孤身育兒的情況發生。

加上在日本傳統觀念中,女性應該要在家帶小孩,而不是去工作,這點也深深地刻在老一輩人的腦子裡,因此要是太太很認真在上班的話,還會受到來自夫家的責難,真的慘兮兮。

3.日本社會中,育兒時男性所承擔的壓力

話說回來,日本的男性普遍不做家務和育兒勞動,主要還是因為社會觀感。日本社會強調個人對於公司的貢獻,其參考點大多都是加班時間長短,業績,或是幹勁等等,在一整天的工作+應酬加班後,男性大多都已經筋疲力盡了,回到家也通常無力幫忙育兒或是家務,只希望能早點躺下休息,因此半夜起床餵奶的事情,大多落在女性身上。

在公司,業績不好或是讓上司感覺你沒幹勁的原因,是因為半夜起來餵奶或是做家務,通常上司,特別是男性上司,會認為你無法依靠,進而降低在公司中的評價。

不過其中也有日本男性本身的執著,就算今天不需要加班,有的男性還是會選擇躲在公司,因為一回家就有一堆家務和照顧小孩的事情要做,相對上在公司會比較輕鬆愜意。

另外提到育嬰假,女性通常會申請,但男性申請的件數非常低,主因有三: 一來是日本的育嬰假沒有支薪,如果男性本身是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一旦請了請育嬰假,那家庭就沒收入了。二來是女性照顧小孩的話,通常會離職,如果男性也跟著請育嬰假,家庭就沒收入了。三是請育嬰假對於在職涯上的發展多為負面,這個是日本職場的淺規則,因此為了自己的前途,男性也只能默默地放棄請育嬰假的權利。

慘慘慘。

4.解決之道在於改革日本職場的觀念

但很可惜,無解。日本職場長久以來的弊病不是一次就可以解決,比如說無意義的加班,就真的只因為主管還在,所以下屬走不了,就算下屬想下班去找顧小孩,也會被主管或是同事貼上「工作不夠認真,不夠負責」的標籤,甚至就算能提早下班,也會被同事背後說話,說「真好,事情是不是太少了」,或是「如果提早下班的話要和大家道歉啊,有道歉的話我還可以理解的說」等等之類莫名其妙的狀況。

對於女性來說,長期有著同工不同酬的問題,主因就是公司認為女性一旦生了小孩就會離職,反正都會離開公司,那何必花心思培養呢? 因此在一開始公司就會認定女性不會待長久,因此重要的工作或是有暨職類訓練的機會,都會給男性去做,也間接加大了男性女性的收入鴻溝,也成了把女性推出職場的推力,正如公司所願。這點我從前經理那邊可以感覺得出來,經理夫人應該是個很幹練的人,但因為跟著經理來到柬埔寨,所以負責在家做家務帶小孩,因次也沒繼續追求自己職涯的發展了,真不知道是因為日本公司文化的既定思維,阻斷了女性的升職之路,還是是女性本身認為在家帶小孩是自己的天命,因次促成了公司大小眼的政策,我們無從而知。

我覺得台灣也有類似的情況,由於大家都在加班,都在受苦,形成了一個集體意識,中間如果有人打破了這個規則,比如說天天都準時下班,就會莫名其妙受到排擠,別人會想「可以準時下班,為什麼我還要加班,真不公平」,很奇特的是這樣的情緒,應該是要對著公司大老闆或是公司制度規章發飆才是,事實上則是這類型的抱怨,總是對著準時下班的人,其心態就是「我因為要加班走不了,你應該也要加班走不了才是」,形成了特殊的「共輸」,而不是「共贏」的心態。

以上,這個現象我覺得不光是日本,台灣應該也有這樣的問題,只是問題顯示的方式不同罷了。

加油加油。

《我那不完美卻幸福的單親旅程》 讀後

讀了才知道作者單親是因為老公過世,因此被迫單親,但也在過程中反思,因此寫了這本書。難得看到有這樣經歷的人寫作,因此記錄一下。

1.單親之一打三

身邊有小孩的人多少都會提到自己一打二甚至一打三的局面,一次要照顧好幾個小孩真的會讓家長崩潰。書中作者給了一些建議,多少能減少帶小孩時父母,或者是單親家庭,崩潰的機會。

2. 是不是個好媽媽,是孩子決定,不是外人決定

因為先生過世,所以作者盡其所能地要母代父職,盡量給小孩一個完整的家庭,但這樣下來壓力很大,也會過在意外人的眼光,怕別人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但是在某個因緣際會下,發現是不是個好媽媽,並不是藉由外人來評斷,而是小孩來給出答案,因次作者建議不需要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自己的小孩認為自己是個好媽媽,這樣就足夠了。

3. 小孩自主獨立

這個要看機緣,讓小孩小的時候盡早獨立好處多多,也能培養自信心,願意試錯,對未來幫助不少。

4.想要小孩愛閱讀,但你自己有閱讀習慣嗎

作者的朋友提到,你家的小孩都這麼愛看書嗎,真好,我也希望我家的小孩會愛上看書。作者問到,小孩會模仿父母,你希望小孩看書的話,你有常看書嗎? 一句話點出重點。這其實淺顯易懂,但我覺得要做到不容易。很多父母希望小孩能有一些興趣,像是看書寫作熱愛大自然等等,但父母自己又不當這樣的榜樣,那怎麼能要求小孩呢?

5.單親的小孩容易變壞?

這是個迷思。其實會有這樣的感覺也不是沒有道理。根據研究,小孩會不會變壞,和貧窮有極大的關係。俗話說貧窮夫妻百事哀,這是真的,天天看父母為錢的事情吵架,會讓小孩失去對於家的依靠,進而將他們推向錯誤的方向,只是剛好這樣的貧窮問題也會造成父母離異,出現了「單親的小孩容易變壞」這樣的偏見。

以上,紀錄完畢。

《不可思議的印度》讀後

印度類的書籍我也看了不少本,慢慢的也有了基本的概念,這本書可說是集大成,以中國人的觀點來探討印度的種種現象和觀察所得,可說是一本入門書,可以一窺印度這個我認為非常奇妙的國家。

這邊記錄一下心得。

1.悲慘的種性制度

我們都會說印度阿三,黑黑小小的,大多數很有可能是低種性的人,這類人生來就是奴隸,境遇真得可憐,雖然印度政府有立法說不可實行種性制度,但在社會深深刻入的想法,不是一紙法律可以顛覆的。低種性的人沒有自由,沒有尊嚴,做著最低賤的工作,也被社會稱為「不可碰觸之人」,也就是它們是不可以隨意碰別人的,就連氣味和影子都不行,怕會汙染別人。根據資料,在學校有個低種性的學生因為碰到高種姓學生的餐盤,就被其他學生圍毆,可見其慘烈。

2.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但是最大的宗教是印度教

正解,而且佛教也沒有非常盛行,反而是印度教更勝一籌。順帶一提,印度也有伊斯蘭教,然後不出所料,和印度教徒常有糾葛和過節。

3.僕人

在印度的中產階級家庭,通常會有僕人,負責清掃和照顧房子,有錢一點的甚至會有兩三位僕人。有聽說在紐西蘭有印度的家庭從印度雇了僕人來,但是沒有給夠薪水,被紐西蘭政府發現後罰款,想想這樣的制度你在印度弄就算了,來到其他國家還是遵守當地法律比較好。

4.討厭中國的十個國家,印度是第一名

原因是1962年的中印戰爭,以印度敗戰結束。這件事情中國沒怎麼注意,我們也很少聽到這個戰爭的資訊,但是在印度這件事可是大事,中間原因太繁雜,簡單的說,印度覺得自己打敗戰完全是沒準備好,被中國打個措手不及,所以這個戰爭可說打碎了印度認為自己是南亞霸主的自信心,也讓全印陷入了羞愧的處境。也因為這樣,印度對於中國可說又愛又恨,情節很複雜。

以上,紀錄完畢

重啟NZ投資之路: Mutual Fund

去年和Douglas聊過後,他建議我們在今年在緊急備用金都存到了之後,要制定出投資計畫,不要讓現金留在那邊。由於之前老婆大人的手術開銷已經告一段落,所以可以開始著手進行在NZ弄投資的計畫。

我們預計的緊急備用金有六個月的份量,在兩方都沒有工作的情況下,可以撐過6個月,應該是很充足了。這部分的金額計畫50%會以現金留在各自和公用的帳戶中,另外的50%就分批放進銀行的定存。有趣的是紐西蘭最近一直在拉利率,所以太早存反而會虧,預計分批放定存,這個時候在柬埔寨練習過的驢打滾定存技巧就可以派上用場。簡單來說定存不要一次整額存完,而是要分批分金額,存不同的年限,確保有急用的時候只要解約需要的金額定存單即可,不需要整批解約,浪費了利息。

以下是2022年4月ASB的定存利率,上個月都還沒有看到3%,現在滿滿皆是,目前計畫會是6個月的一單,一年期的一單,還有一年半的一單,共三單,到期後續存一年,輪流跑。

ASB定存利率一覽 連結

至於投資的部份,由於工作真的很忙,下班後通常都在學習新的技能或是看書,加上紐西蘭對於投資利得是要扣稅的 (很扯的是稅務條例設計,會出現基金是負值但還要繳稅的奇特狀況),這部分交給基金公司處理會比較妥當,自己買賣股票的話會有不少稅務的問題,因此會照Douglas建議,直接買指數型基金,讓專業的公司來操作,而我們可以繼續專心在工作上,只要定期補錢進帳戶即可。

我們使用的是Invest Now,一家NZ的投資公司。信譽倒是不用擔心,之前和Douglas工作的時候時常接觸,他們算是一個資金統籌的公司,可以透過他們買不同公司的基金,或是進行不同家銀行的定存都可以。

根據在和Douglas諮詢時的結論,我們屬於偏保守派的投資人,因此投資報酬率不要上下偏的太多,而且基金的全部費用在0.70%以內的話,都還可以接受。我個人認為報酬率15%以上的投資就算是高風險了,因此這部分預計會放25%的資金,中型風險的報酬率則會放50%的資金,剩下的25%就補在穩健的定存上,骨架就差不多了。

審查之後,高風險的基金我選了以下三家:

1.紐西蘭 Top 50,ETF,過去五年報酬率 11.24% (稅後)
2.S&P 500 (U.S.A),ETF,過去五年報酬率 14.50% (稅後)
3.澳洲礦業+能源,ETF,過去五年報酬率 15.51% (稅後)

想想也很妙,ETF的基金我認為是高風險。正常來說ETF類型的基金不會有甚麼大起大落,特別是紐西蘭和澳洲這種和世界連結沒有這麼強的國家,ETF的報酬率會比較穩定。但我們是保守型投資人,對於波動還是很不習慣的,所以ETF就是我們的高風險配置。

對於中型風險,會是我們的主力,因此以平穩為主,我挑了如下:

  1. ASB的平衡型基金,USA公司為主,NZ公司為輔,過去五年報酬率 6.75% (稅後)
  2. 紐西蘭高股息,ETD,過去五年報酬率 7.41% (稅後)

這兩種基金都算比較穩定的,ASB的平衡型是走中間路線,而高股息只要時間到了就有進帳,省去不少煩惱,也不會因為市場波動出現太大震盪。

最後就是低風險,其實也就是定存。雖然會覺得很奇怪,前面不是已經提到定存了嗎,這邊怎麼還有定存?但這邊的定存是屬於投資類型的定存,而不是在現金類別中,要分開計算。定存就比較容易,直接丟進定存帳戶中,3%報酬率,搞定。

以上就是在紐西蘭的投資計畫,希望能順順利利。順帶一提,紐西蘭是個高福利國家,甚麼東西都有被課稅的可能,投資這種他們認為有錢人才能做的事情,一定也要課稅才行,因此投資所得,會被政府扣28%的稅,也就是投資賺了100塊,要繳28塊給政府。心得就是好好珍惜在台灣的投資,賺多少都是自己的,比較開心快樂。在紐西蘭的話就直接忽略掉這個28%的稅負,只看稅後,省得越看越傷心。

以上。

《呼吸南極:在世界盡頭找一條路》讀後

去南極,聽說很貴,但沒有實際上去查過要多少錢。雖然本書有提到,但重點都在於南極的探險等等,和沿途的景觀。這邊記錄一下讀後。

1.南極旅遊不用帶太多衣服

南極雖然長年零下,但因為大多時間都會在船上,所以溫度不會這麼冷,就算下船,船公司也都會提供保暖的衣服給你穿,所以實際上帶個外套就很夠了,不用把家裡的衣服全部拖出來。

2.便宜的南極遊要台幣30萬,貴的250萬

搭飛機去智利,然後轉輪船,前後大概15天,價格大概30萬台幣。當然也可以直接包機飛過去,直達南極點,這樣要250萬左右。但不論是哪種,都還是一筆不小個開銷。

3.南極冒險之歷史

現在的南極旅遊大多輕輕鬆鬆,以前要去南極是九死一生,進得去,但可能就不會再出來了。像是1914年謝克頓(Shackleton),帶了一群人進去,但船被浮冰包圍,之後棄船,雖著浮冰漂流,然後落在無人島上,最後開救生艇去找救援,順利把一群人救回來。聽起來好像很快,但這整個過程歷時近2年,也就是說被困在浮冰上幾個月,隨著浮冰漂流幾個月,被困在無人島上幾個月,然後衝救生艇去求救幾天,最後獲救,想想真的很恐怖。但冒險家就是冒險家,他在得救後沒幾年,又跑回去南極了。

以上,紀錄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