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島上的光芒 ,讀後

看了幾本關於台積電的書,也慢慢對於晶圓這個市場有所了解。以前總覺得這塊市場和我沒什麼關係,頂多台股的投顧老師在提,講到電子五哥或是相關的產品等等,了解並不全面,直到看過這幾本書之後,才慢慢對晶圓代工這個領域有粗淺的了解。

這邊忽略晶圓市場的競爭關係,單單以個人感想為主軸記錄心得。

1.人才

晶圓代工聽起來似乎只是代工,但是對於操作員的要求很高,大多數台積電的員工都是碩博士,或是海歸派,擁有專業的能力,能處理晶圓製程中出現的任何問題。書中提到,台灣的工程師便宜好用,能24小時待命,半夜客人打來一通電話,工程師可以馬上趕到工廠處理問題。

2.工作方式

這部分我的的意見就很多了,書中提到的工作方式,多停留在上個世代的想法,有種為國捐軀的大義感,員工需要犧牲個人的「幸福」,成全國家發展的「大義」,這點我實在無法接受。書中提到有個工程師,因為工作太操勞,胃出狀況,需要手術來切除部分的胃,手術恢復後繼續在台積電效力等案例,個人認為這樣的工作方法真的很恐怖。

在現在這個世代,多以個人幸福為主要追求,工作生活已經能清楚分開,我覺得台灣需要做的是如何因應這樣的改變,而不是繼續鼓吹為國捐軀這樣虛無縹緲的想法。

他們可以為國捐軀,作為補償,能多領點薪水,這點我不介意,但我是說什麼都不會接受這樣的工作方式就是了。

3.產業發展

台積電之後會開始研發2奈米和1奈米,這些製程可能還要研發個10年或20年,表示台積電的晶圓製造紅利期,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台灣這個晶片島嶼,還有很強的護國神山保護,短期內不需要擔心。

但紅利期總會消失,到時應該會有其他的挑戰。

以上,加油加油。

AI Trainer 之第一次的遠距工作

由於老婆大人這段時間放無薪假,需要找個兼職來補支出的空缺,由於下班後通常都沒有甚麼力氣再做體力方面的兼職了,因此開始找看看網路有沒有能遠距工作的職缺,也剛好看到了所謂的AI Trainer,沒想到一試成主顧,先做了兩個禮拜的遠距工作,感覺還不錯。

其實遠距工作在過去就有了,一些不需要人在現場工作的職缺,像是數位游牧、線上家教,或是IT領域的工作等等,其實都能遠距上班。我看到的這個AI Trainer遠距職缺,主要工作內容為修正並教導AI的回答內容,而且該職缺需要繁體中文為母語的人來進行訓練,可說相當幸運。

雖然這個AI Trainer的職稱聽起來好像很困難,但實際上工作內容倒是蠻輕鬆的,只是要看不少繁體中文的提問和回答,同時要以台灣人寫作說話的方式來修正AI的回答,有的時候會修改到頭暈,感覺這個工作更應該由編輯來做,畢竟潤稿修稿,還是他們比較在行,相關性比較高。

這個系統的運作模式蠻特殊的。Outlier先從客戶那邊拿到需要訓練的語言模型,讓後將其拆分為多個小專案,每個專案通常是一個提問一個答案,然後放在集中管理的箱子裡,由各個訓練者自行從箱子裡拿取專案來進行潤稿修改等等工作,中間會由該公司的AI進行計時和審查,專案修改完畢且通過AI的初步審核後,就可以繳交並結案,且會馬上計算該專案上花的時間,支付相對應的時薪報酬。由於此職缺為Casual,可以自己掌握做專案的時間,有空的話就做,沒空也沒關係,畢竟不像全職那樣有嚴格的KPI要完成,通常一個專案需要20-30分鐘左右完成,對於有全職工作的人來說,真的很彈性,但缺點是專案不是隨時都有,有的時候也會遇到一連好幾天都沒有專案的情況,因此網路上也說,因為收入不穩定,不建議把這個遠距工作當成全職來做。

由與每個語種的參語人數和使用人數都不同,因此時薪的部分也很不一樣,有的特殊領域行業像是Coding或是藥學等等的專業領域,給出的時薪相當高,這也符合市場需求,畢竟有的時候看著那些專有名詞,也是有看沒有懂。

以上,蠻幸運能找到這樣的遠距工作,其特性也符合目前的情況,多少能補足這個收入支出的缺口。

加油加油。

財商

直到和朋友K與S聊過後,我才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對理財這件事有基本的理解。

之前在看書的時候,總會看到一些很基礎的理財書,像是量入為出,個人開銷,到投資理財,買房建議等等。有時候都會覺得這些對我來說是通識的東西,實在沒甚麼好看的,大多簡單翻一翻就過去了,鮮少會認真閱讀。

會說K和S的狀況,是他們和我討論到買房後存不到錢的問題。

問題一: 買房後,扣掉房貸和生活開銷,基本上沒有剩下,目前帳戶只有約5萬紐幣的存款,很緊張

問題二: 在考慮是否要賣掉現在這間房子,換成租房,經濟壓力會小一點

在幫忙計算過K和S的日常開銷後,直覺是開支部分應該是無法再降了,只能從增加收入這個方向走,但究其原因,是在於當初買房子的時候,K與S想要一步就登天,一次就買下夢想中的房子,而不是像我所聽到的「先買能負擔的,再換成喜歡的,最後才換夢想的」這樣循序漸進的買房法。

第一次買房就買夢想中的房子,住起來雖然歡樂開心,其缺點就是房貸壓力會很大。雖然申請房貸的時候可能沒有感覺,但當你開始付房貸的時候,那個壓力就會出現。事實也就像K與S的現況,他們的房貸真的是貸到他們能負擔的極限,完全沒有預留緩衝空間,因此每個月東繳繳西繳繳,月底真的沒有剩多少錢,而且手上的現金也很少,雖然勉強有6個月的緊急備用金,但也意味著他們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因為生病或意外等等原因失去現在的工作,否則經濟上會馬上陷入困境,弄不好還可能要降價求售,搞得一身負債。這樣的壓力弄得他們常常會因為無法存錢而感到擔憂,時不時就問我紐西蘭的房貸利率到底會不會下降等等總體經濟學上的問題,可惜我們的央行沒答案,所以我也沒有答案。

這個經驗讓我知道,財務方面的知識真的很重要,需要全面且廣泛地了解。雖然現在可以向AI提問,快速取得一個粗略的建議,但閱讀和定時的知識輸入,是個比較好的做法,當遇到事情和狀況的時候,就可以馬上反應,不用再去問AI,而且心裡有個大概的想法和答案,也正好可以和AI的答案相對照,省走許多歪路。

以上,記錄一下,希望K與S能順利度過高利率時期,撐到低利率時期的到來。

雅思在多年前的口說考試中,刪除了關於家庭方面的考題

在刷臉書的時候,看到了一篇文章,說由於自己的家庭內部種種問題,因此想要出國去做打工度假,藉此逃離家中壓抑的氣氛和職場的排擠,希望能在海外開創出新的篇章。從文章中提到,作者的爸爸早逝,只剩媽媽和一個弟弟,這個媽媽的行為相當奇特,很常當面辱罵自己的兩個小孩,並且有冷暴力和污辱人格等等行為出現,由於沒有到肢體的家庭暴力,台灣的保護聯盟似乎也沒有辦法採取甚麼措施,作者也很常和自己的媽媽針鋒相對,各種髒話盡出,但事後作者的媽媽又會買很多好吃的東西,像是要補償一般,讓作者持續在冷熱不定的生活中折磨著。

從自已目前對心理學的認知,此位母親的人格似乎偏向自戀型人格,配上情緒化虐待等行為。最近剛讀過《我們為什麼自卑又自戀》一書,對於書中所謂的自卑與自戀,有著更新的了解和認識。從這位母親的行為來判斷,包含過份誇大自我要求、利用他人,和想要受到關注等等來看,會比較像是自戀型。自戀型的人無法對他人產生同理心,認為世界應該要繞著他們轉,一有不如意就會大動肝火,或是將過錯都拋到其他人身上,認為自己是天選之人,會失敗都是因為其他的外在因素所導致。

底下的評論也說到,要作者注意一下自己在憤怒時的反應,因為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小孩,會複製此位母親對於憤怒的處理方式,會同樣地易怒衝動,甚至是自我傷害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怒氣,這是相當危險的,也建議作者需要向相關單位求助,進行心理評估,看看是否能降低問題發生的可能性。

這讓我聯想到,多年前考雅思的時候,口說部分的考題,會有一部分的考題是關於家庭的,之後雅思突然宣布會將家庭相關的口說考題移除,原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談論自己的家庭。當時對於這個原因還抱持著疑惑,直到看到這篇文章,才了解並不是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都是快樂幸福的,有些人可能完全不想要和自己的父母有所糾葛,就像這篇文章的作者一樣,希望透過打工度假的方式,逃離有毒的家庭環境,追求原本屬於自己的夢。

默默祝福這個作者,也希望他/她能一路順遂。

雜記之連日下雨

慢慢進入冬季,花園的羅勒也慢慢枯萎了,雖然羅勒有的人說是長年生植物,且奧克蘭的天氣都在5度以上,冬季可能長得比較慢,但掛掉應該不是會,到春天的時候應該就會復活了。

和朋友YK吃飯,對方也是IT從業人員,和女朋友一起在奧克蘭工作生活,2021年來紐西蘭讀書,畢業後雙方都找到工作,工作一年後就可以送交移民申請。有趣的是,他們並沒有在紐西蘭長期生活的打算,一旦拿到居民簽證後,可能會回中國工作,把紐西蘭當作是一個退休後來待的地方。

希望他們一切順利。

新任務: 了解Snowflake 資料庫

在閒寂了幾個禮拜後,想說可能沒有甚麼新的IT證照可以考的時候,老闆提到近期想要將資料庫軟體Snowflake,列入下年度的軟體使用名單內,需要我好好的研究一下其功能和差異,以及是否能和目前的工作相吻合。

之前常聽到作IT的高人Kusuma說Snowflake很好用,但我一直沒有機會用,加上我走微軟證照路線,因此對於這個Snowflake的軟體,就處於雷聲大雨點小的境界中,一直沒有勾起我使用的慾望。既然經理提到這件事情,那就可以來試看看,了解了解這個大名鼎鼎的Snowflake。

回想一下,自己的工作有的時候會更像顧問,就像這次的狀況一樣,要去深入了解一個軟體,知道它的功能和優缺,以及是否能將這個軟體嵌進目前的工作流程中,進而達到省時省力的目的。這和之前考的Solution Architect證照很像,都是根據企業的要求和現有架構,提出能讓工作流程更順暢的更改方法,比如說添加個新服務,或是去除掉冗餘的步驟,達到瘦身減脂的效果。

也好,畢竟正愁目前沒有新的軟體可以學習,就順勢把這個SNowflake添加進學習名單,好好研究研究一下。

加油加油。

職場霸凌

最近和一位朋友聊天,她說她剛離職,原因是職場霸凌太過嚴重,讓她身心俱疲,進而出現恐慌和失眠種種憂鬱的症狀,因此決定離開公司,休息一陣子。

這不是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案例了,職場霸凌著實是個很糟糕的狀況,就連在以工作生活平衡的紐西蘭,多多少少也會聽到朋友說到壓力和職場霸凌的問題,只是嚴重程度不同而已。

對方在敘述的過程中,幾次提到在憂鬱症的過程中,有過不好的念頭,當下發現有這樣的想法時,馬上預約心理諮詢,才萬幸沒有發生憾事。雖然平時很常閱讀心理相關的書籍和知識,自認為有不錯的知識量,能應付相關的問題,但當真的到這樣的案例的時候,還是有種沉重的壓力,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著手或是安慰,到最後只能讓朋友講述她的經歷,而我就乖乖當個聽眾,不給任何意見。這說明了悠閒時的閱讀和專業的心理諮商專家,還是有其巨大的鴻溝的。

總覺得在台灣工作,除了工時長薪水低以外,還有種種的壓力,大家都過的不開心,然後這樣的不開心會傳染,弄得大家都很難好好過日子,形成一種惡性的螺旋,不斷惡化。她公司的資深同事看到她狀況開始不好的時候,還私下告訴她說「這間公司很糟糕,妳要趁妳還年輕的時候趕快走」這樣的忠告,可見其名聲之差,連公司的資深都這樣告誡。

最後,引用一下GU的心理學家面談中的一句話,「Nothing lasts forever, and it doesn’t matter」,萬物都會有消逝的一天,但那不怎麼重要。我們覺得天要塌下來的事情,其實都不會發生;當事情真的發生了,你也能撐過去,然後繼續生活,問題總會有煙消雲散的時候,而這個問題本身,也不是這麼重要。

以上,記錄完畢。

「是否走上移民之路」與朋友的閒談

之前和越南工作的朋友K通話,提到他太太現在在澳洲念書,月底就要畢業了,由於可以拿到一張3年的工作簽證,因此打算留在澳洲,用這張工作簽是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並移民,當朋友K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一時之間無法做出決定,因此找到我這邊,想問問我的意見。

「擔心自己在澳洲會找不到工作」
「現在雖然有一點存款,但不確定是否能撐過去」
「我一直都在做業務,在澳洲不知道能做甚麼」
「萬一沒有移民成功,不就浪費了三年的時間?」

當朋友K提出這些問題的時候,讓我想到5年前準備要出發時,也是這樣的想法,當時老婆大人跟我說想要移民的時候,我也是緊張萬分,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但事實證明,都是多餘的擔心。

對於朋友K來說,他沒有在澳洲生活的經歷,頂多就是去旅遊,因此對於澳洲的情感不會比他太太來的強烈,畢竟他太太在澳洲待了,當地經驗會強化想要留下來的意願,加上越南狀況並不理想,賺錢可能妥妥,但想要有品質的生活和養育小孩等等,還是先進國家好些,這些都是朋友K需要考慮的點。

我也用AI查詢了一下移民澳洲的優缺,看了一些缺點的部分,其實都是在沒有穩定工作下的缺點,包含消費高或是房價高等等,這些問題都會在你有正式工作後煙消雲散,剩下的就是文化差異和離家遠這兩個,想想這對朋友K也不是問題,畢竟他都在越南待10年了,換個國家待,相信也妥妥。

以上,祝福朋友K,說不定以後能在澳洲相見。

發展連結人脈

Is Networking Important for Software Developers? - Commudle

這段時間在進行著所謂弱連結的建立。

在《能力陷阱》一書中,提到這個概念,身為一個個人,保持著與他人聯絡和關係,是相當重要的社會支持,除了與自己相似的人建立關係以外,也建議和自身領域之外的人們建立一定程度的關係,中文將這樣的關係稱之為弱連結,原因在擴大朋友圈的多元性,讓自己能有更廣闊的資訊來源。當然,在建立這樣的關係時,自身的實力也是參考的點之一,在台灣會說存人脈,大多數人會將之誤解為與大人物合影應酬等等,其實人脈的建立是基於互利基礎的,只要在對方覺得你也有可供對方「利用」的資源,這樣的人脈才能成立,否則只會變成熱臉貼冷屁股的狀況,因此在建立這樣的人脈之前,要想想自己有甚麼優勢或是擅長的事情,能做為籌碼和對方交換,會是建立若連結中很重要的一步。

同時,要保持主動。關係的建立,需要你主動出擊,才有可能展開。過去參加IT的線下活動時,雖然和很多在場的人員對話,但回家後就沒消沒息了,由於也沒有聯繫方式,也無法主動去聯繫。這就像是去吃辦桌,到場地後雖然和很多人寒暄,但結束後甚麼也都沒有留下。有鑑於此,這段時間參加活動的時候,我將社交目標換成「至少要和一位談來的人互換聯繫方式,並在1-2禮拜後約出來吃飯聊天」這樣執行,也因為這樣收穫了幾位業界朋友,算是一個小成就,也是天生內向的我一個很大的進步。

最後,我也開始在Linkedin上PO些與考證照相關的文章,畢竟考證照考了這麼久,很有心得,對於剛開始想要考照、想轉行,或是剛畢業但不清楚如何開始的朋友,這類型的文章會有所幫助。文章中會對於相似的證照做出比較,並給出是否對找工作或職涯有所幫助等等。由於文章中提到的證照,我自己都親身考過,相信提出的論點和想法,會比較有建設性。這樣做的原因除了將這個考證照的相關技能和自己的職業形象掛勾外,也想測試看看在業界是否能收到任何相關的反饋。這會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因此需要一點耐心 ,每個禮拜保持1 – 2 篇小文章,來測試看看這樣的人設是否能達到我想要的目標。

以上,一點心得,記錄完畢。